5123一站二站三站香港|线路入口

河北五湖的站官网,欢迎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讲人品 出精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快讯 > 公司动态
苏老板的自行车
2025-07-12 08:54:07
      “旭日始旦,杲杲出日。”五湖的站官网办公楼院内的竹林在晨风中低语,将影子投射在干净的庭院中。宁纺新区里,八十多岁的苏瑞广就着咸菜吃了一个馒头,喝碗玉米粥,从楼下的车棚里推出自行车,偏腿骑上去,踩动踏板,迎着朝阳,往办公楼驶去。

  (一)

      这片占地不到7亩的办公楼在五湖的站官网的建筑群中,并不起眼,在朝晖的轻抚中,它内敛、安静,却又沉稳大气,宛如一艘巨轮的驾驶舱,规模不大,却稳稳掌控着巨轮,一路劈波斩浪、跨海而来。而这艘巨轮的掌舵人、全国劳模苏瑞广正骑着一辆再普通不过的自行车,像往常一样,随着上班的人流去上班。

      苏瑞广不是世俗的商人,在他身上你感觉不到任何“铜臭气”。苏瑞广是中华传统文化养育的仁者、君子,他追求的是事业,是“人活着,就得干出点事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才是他的价值逻辑。苏瑞广是冀中平原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他低头干活、低头说话、低头做人,干出了一番事业却依旧保持本色的“庄稼人”。

      苏瑞广骑着自行车走在上班的路上,见到一个买菜的老人,就停下来亲热地打招呼:“今天的蒜薹多少钱一斤哎?”浓浓的,宁晋县东乡口音。苏瑞广善于学习、但他从不说普通话,无论与港商、外商,与街边的父老乡亲,他都是一口清晰的、独特的乡音。

      他穿着一件白色短袖、黑色裤子,一双方口布鞋,就那么淡然从容地骑着自行车去上班。人们和他自然地打招呼、说闲话,宛如身边的一个长辈,一个多年的老朋友。他那么普通、常见,混在街头烟火中,如此和谐、水乳交融。宁晋人习以为常。可这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任谢立仁大吃一惊。他走南闯北,也算见过世面的人,见八十多岁的苏瑞广从车棚里推出一辆有些年头的自行车,吓得他赶紧拦住,却不料“老苏”趁他不备,灵巧地一个斜跨,骑着自行车和他打个招呼,潇洒地走了。谢主任只好心中赞叹,这么高的身价、如此高的年龄,天天骑辆自行车上班,全国少有啊。

      “繁华落尽见真淳”,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到晚年放弃贵族生活,开始穿粗布衣,耕田、做鞋。而苏瑞广却一直保持着“庄稼人”的质朴无华,毫无雕饰,在“一身繁华”之时亦保持着“真淳”。他从不把自己“束之高阁”,更不会故作神秘。他的办公室就在二楼,紧挨着其他管理人员的办公室,而且,大门常年开着,你随时都可以敲门而入。《常青树》作者何杰,这位采访过无数商业精英的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人大博士有些不解:公司达到一定规模的老总,保安措施无不严密有加,铁栅门、门禁卡等等,无一不备,要想见老总一面,哪个不得先预约、再在秘书室等待一番才能见上的?这倒好,堂堂宁纺总部,其自由和放松,和菜市场简直没多大差别!

      他问苏瑞广:“苏董,你这个公司的大门,还有你的办公室大门,就这样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你不怕别人上门找麻烦,偷袭你啥的?”苏董却笑了,“我不干坏事,哪有人找我麻烦;我也不害人,没仇人;不欠员工工资,不欠农民工的钱,不欠拆迁款,怕啥呢!来找我就是有正事,把人拦在门外干啥?”

      所谓的“君子坦荡荡”,即是如此吧。也只有如此坦荡的人才会天天骑着自行车从街上经过,见人就乐呵呵地打招呼,活脱脱一个慈祥的邻居老爷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四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无疑,苏瑞广是摆脱了低级需求,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所以才甘于,也敢于穿随随便便的衣服,骑普普通通的一辆自行车去上班。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的天下第一高手“火云邪神”穿着短裤和满是漏洞的挎带背心,趿着人字拖,看似无厘头,却揭示了一个真理:大象无形。只有修为不够的人才斤斤计较自己的派头是否唬人,自己的出场是否隆重,才会苦心经营,将自己包装成“伟大而可怕的奥兹国国王”。

  (二)

      宁纺的员工们习惯了有时在棉织厂、有时在制衣厂、有时在酿酒厂常常停放的那辆墨绿色二六式自行车,习惯了苏董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各厂区之间,到工作的最前线指导工作。

      这当然不是苏瑞广的第一辆自行车。1973年,刚刚运行不到两年的宁晋县棉油厂布机车间因项目未纳入国家生产计划,被迫下马。这就像刚骑上自行车,蹬开几步,却发现前面的“路”断了。为了拿到批文,苏瑞广跨上一辆粗壮结实的二八大扛自行车,拿着报告、申请书,冒着炎炎烈日,旋风一般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一趟一趟又一趟。年近四十岁的苏瑞广一定焦急而又沉稳,忐忑而又坚定。双手的汗水湿滑了车把,身上的汗水蒸腾着贴身的背心,他恨不得让自行车飞起来。

      9月,省里的批文下来了,不仅布机车间纳入国家计划,还批准成立宁晋县棉织厂,厂址定在火药厂的废墟上,紧挨着火葬场!车间同事和上级领导都心中惴惴不安,看前方,黑洞洞一片。可苏瑞广知道,这就像骑自行车,蹬上去,尽管会歪歪扭扭,但眼望前方,就一定能走下去。他又蹬上自行车,把从布机车间离散的人一个个找回来,找来布机挡车工、修机工,紧锣密鼓地干起来,用力往前蹬起来。盖起干打垒的职工宿舍,用脸盆泼水增加车间的湿度,光着脚跳进缸内浆纱。前进的路上有石子,有坑洼,有泥水,也有风雨,但苏瑞广知道,不让自行车倒下去的秘诀,就是一直往前蹬,只要往前蹬,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1974年,布机由建厂时的16台增加到30台;1977年,布机增加到180台。苏瑞广似乎骑上了一段阳光普照的平坦大道,可路上风景变换、天气无常,突然间一阵急雨打来。1978年二三季度,国内纺织产品供大于求,90万产品库存找不到出路。90万,超过了总资产,相当于企业8年的利润啊。每天早晨一起来,苏瑞广都要到堆积如山的仓库里看一看。他的脑子高速运转着。

     风雨中看不到出路,周围一片漆黑。好,那还是往远处看吧。他和同事上北京、到石家庄、去天津,四处奔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和天津第二印染厂签订了合同,冲出了那片下雨的乌云。

      骑自行车的秘诀不止眼望前方、永远不要停下来,还要在关键时刻,猛蹬两步。1980年,他顶着巨大压力和风险,建设了割染车间;1983年,他发动职工,自己动手,人推肩拉,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了350台(套)机器设备的搬迁任务;不仅没有因厂址搬迁停产,还创造了好效益;1987年,他又逆流而上,多方筹措800万元,新建一万纱锭纺纱项目,企业华丽转身,更名为“宁晋县纺织印染厂”。

      我相信,在艰苦的创业初期,自行车是苏瑞广无可替代的交通工具。在他的宿舍外,一定经常停放着一辆自行车,他随时都可以骑上去,匆匆忙忙地奔走在厂区和各部门之间。19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劲吹,中国大地到处涌动着不可遏制的蓬勃力量。人们骑自行车去上班,骑自行车去闯天下,中国成为举世闻名的“自行车王国”。那时候,不愿再“土里刨食”的父亲和他的伙伴儿们每天骑行二三百里地去买泵轴、收古瓷,做买卖、讨生活。自行车灵便,又能负重,大路小路宽路窄路都走的,白天夜里风里雨里都行的,爬个坡、上个桥,只要你眼望前方,就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儿。

  (三)

      多年前,有一次和外省市的一位“批评家”闲聊,他批评中国的政策道:“像骑自行车,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他本意是在批评,我却觉得他说出了“骑自行车”和改革的真理,只有在左左右右动态的不平衡调整中,才能实现一直前进的动态平衡,否则,你把车把锁死试试,非摔倒不可。

      苏瑞广对改革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创业态”,没有“守业态”,只有变是不变的。在苏瑞广带领下,企业不断纠偏、完善,业务不断延展,逐步完成纺织行业全产业链发展。进入新世纪,五湖的站官网开始开疆扩土,逐步涉猎热电、服装、酿酒、金融、地产、环保科技、电子电器等行业,发展为集多种经营于一体的跨行业、多元化集团企业。《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物都有个开始,但要坚持下来实在是难啊。苏瑞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把新的管理方法运用到管理中,在他88岁生日那天,还启动了第二轮阿米巴管理模式推广,被宁纺人称为“八八变法”。

      八十多岁的苏瑞广仍然骑着自行车去上班。《礼记》说,“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人的内在修为都会随着岁月长在脸上,自然流露为温和的容貌。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苏瑞广总是那么淡然自若、从容不迫。可谁又知道,这一路骑来,苏瑞广天天精神高度紧张,时时刻刻都承受着来自市场、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几乎很少休息。就像刚上班的年轻时候,早起顾不上吃饭就走,到很晚回来,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还在学习。姐姐苏巧雪心疼地问他:“瑞广,你累得慌不?”他笑笑说:“成天就这样了。”就像滚滚向前的车轮,他早习惯了一刻不停地转动。

      骑着自行车,苏瑞广常常思考,在不断反思与总结中,积累宁纺管理的经验,锻炼谦卑踏实的人格魅力。骑着自行车,吹着自然清新的风,苏瑞广常常提醒自己冷静下来,沉下心来。骑着自行车,他常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在宁纺《四十年创业感悟》中,他说,“越是取得了一点成绩,越是周围到处是掌声、喝彩声时,自己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何等深刻的生存智慧与生命觉悟啊。苏瑞广说,“我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他把“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条幅挂在办公室,时时警示自己,督促自己,要时时刻刻前进,前进,再前进,永远前进。

      车轮滚滚,岁月如歌。想当年,苏瑞广骑着自行车满城飞奔,求人情、跑文件、创事业,企业终成规模,有了数十亿资产,苏瑞广还是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一骑骑到八十多岁,将近鲐背之年。自行车已然成为他永不停歇的生命引擎,成为他的奋斗图腾,成为他持续向前、不敢懈怠的精神象征。

      苏瑞广的自行车,载着的不仅是他的身影,更是一个时代的坚韧与纯粹。从青丝到白发,从乡间土路到繁华大道,他始终以最朴素的姿态,蹬踏着最远的路程。或许,真正的成功从不在于抵达何处,而在于以怎样的姿态前行。苏瑞广的自行车在时光里熠熠生辉,提醒着世人:最朴素的车轮,也能碾轧出最深刻的辙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望着更远的目标,苏瑞广骑着自行车,眼神笃定,神态祥和,稳稳当当地骑去了……


  作者简介:李丁卓,男,贾家口大营上人,1977年4月生,文学硕士,宁晋一中教师,邢台市作协会员。喜读书以明理,写文以抒怀。偶有发表,获小奖,出版有散文集《怀念远方》。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电话:5858800

邮箱: 5858801@163.com

网址:

地址:河北宁晋县工业路113号

关闭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五湖的站官网
Baidu
sogou